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二一四大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以科技創新引領地勘產業轉型升級,圍繞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充分激發產業創新活力,為公司高質量跨越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以市場為導向,瞄準關鍵核心技術開展科技創新。公司圍繞新形勢下產業革命和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立足傳統物探方法與無人機技術有效融合,以有效實現遠程人機互動為方向,以高端設備研發和配套軟件集成為目標,建立健全科技創新體系,通過科技創新平臺的搭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市場為導向,把握地勘行業調整與改革契機,堅持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
加強平臺建設,豐富研發載體。公司以航空物探創新工作室和鄧盛波勞模創新工作室兩大科研平臺為支撐,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成立科研聯合體,不斷擴展研發平臺建設。2023年公司先后與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長安大學、吉林大學、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等建立了合作關系,形成了以自有平臺為主,外部合作平臺為輔的多元化科研平臺體系,不斷豐富科技創新載體。
加強制度保障,優化科研環境。為進一步加強公司科技創新實力,激發科技創新團隊內生動力,2023年公司圍繞人才引進,鼓勵激勵、成果轉化方面相繼出臺了《科技創新管理辦法》《地質科技成果獎懲辦法》《博士人才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為科研人員營造了一個制度保障健全、科研環境優越的良好環境,促進科研團隊專心致志搞研發,一心一意出成果。
加強隊伍建設,增強研發水平。公司堅持人才帶動產業發展的戰略,通過內培和外引相結合大力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目前研究團隊已擁有行業帶頭人1人,博士2人,碩士7人,聘請專家顧問6人,具有高級職稱8人,具有中國民航AOPA執照專業無人機飛手2名,形成了以行業帶頭人為主導博士帶頭碩士支撐的科研團隊建設,為公司航空物探技術研發儲備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加大資金保障,助推成果產出。公司在航空物探研發領域累計完成科研任務15項,完成科技投入近1000萬元。現已形成無人機測繪、熱紅外、航空磁測、航空電磁、航空放射性為核心技術的移動平臺探測技術體系,實現了多旋翼、固定翼和直升機三種無人機型在航空物探和測繪領域中的多種創新應用。自主研究改裝多套多類型無人機探地設備系統與配套的軟件系統,研究形成一套能夠用于實際生產的航空物探設備體系。目前已經申請專利與著作權15項,在中外核心期刊發表科研論文13篇,建立企業技術標準5項,開發計算機軟件9項。科研成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并榮獲2023年陜西省第七屆職工科技節職工優秀創新成果二等獎。
注重成果轉換,賦能產業發展。2023年公司研發的低空瞬變電磁系統和數據處理及解譯軟件已經完成多輪次的性能測試和精度測試,同時完成了生產實驗測試,各項指標符合標準要求,隨著新技術的成功運用,生產效率和成本較傳統物探方法實現了雙降低。目前該項技術已經成功運用于工程地質勘察、煤礦采空區圈定、火燒區圈定、管線巡檢、地災評估、核輻射應急救援等多個領域,項目覆蓋新疆,內蒙古,云南等地,累計為公司創造產值近2000萬元,經濟效益逐步顯現,成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在公司航空物探領域已經初見成效,并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力,下一步公司將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科研經費投入,大力引進高端專業人才,不斷夯實大隊科研整體實力,聚焦行業技術難點和痛點,將科技創新與生產實際相結合,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帶動產業發展,助推公司地勘主業實現轉型發展和高質量發展。